一千四百零三 现在,没人比他更懂粮食的重要性(1 / 2)

东汉末年枭雄志 御炎 1851 字 1个月前

郭珺生下来就没挨过饿。

他就是成长在郭鹏扫平军阀大力发展生产的热切的土地上,没有体会过饿殍千里的惨剧。

所以他对于饥饿的看法始终是流于纸面的。

但是这一次,他算是感受到了什么叫饥饿,什么叫缺粮。

军需官向他报告粮食不够吃的时候,他还很惊讶。

按照他的计算,本身他是可以支撑更长时间的。

但是他错误的估算了天天进行高强度体力作业的士兵们对食物的需求量超过了他的计算量。

一部分士兵负责打仗,一部分士兵负责看管战俘干活儿,一部分士兵要负责农业生产,还有一部分士兵需要维持日常训练。

都是高强度的体力活,对于食物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而且来到这里之后没有魏国本土那么丰富的副食品补充,以及油水的补充,光吃粮食和少量副食品不够抗饿,消化快,很容易饿。

所以不得不给士兵提高粮食配比。

这样一来,粮食储存量就不够了。

这一点,随军的计吏汇报过,说这样下去很有可能粮食会不够吃,但是当时他没当回事,觉得省着点吃,不管怎么样都是够的,这就不是个事儿。

另一方面,郭珺虽然连战连胜,但是第一波抵达这里的士兵人数确实太多了,大家都出去开垦土地种植粮食还是赶不及收获。

以战养战的想法也没有完全实现,因为那些部落的粮食也不多,本身抓住他们让他们干活,也不能什么都不让他们吃。

七八万战俘,七八万张嘴,也要吃饭,虽然一天只给一顿,那也是食物支出。

粮食危机爆发的时候,郭珺一度有些慌乱,不过很快,他就想到了办法。

他是乘船渡海而来的。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在太学和讲武堂里学习的时候,常听身边人说过去的凄惨生活和现在的优越生活之间的对比。

他就记得当时那些同学是怎么描述他们的苦难生活的,比如吃树皮吃草根,看上去能吃的都给吃了,还是不够吃,抓老鼠抓小鸟,上山不要命的打猎之类的。

那叫一个惨。

但是真的到了饿肚子的时候,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吃饱肚子再说。

于是郭珺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想尽办法派人乘船捕捞海鲜,捞海鱼、贝类、蟹类充当口粮。

这里附近的海产品还是比较丰盛的,一船一船的捕捞啊,还经常能抓到那种特别大的海鱼,烤了吃,焦香脆爽,好吃极了。

但是吧,这些东西虽然蛋白质高,很符合军人所需,可是同样的热量低,消耗快,没有高热量的食物辅助,就要吃得多,否则高强度活动的军人肯定是吃不够的。

于是就加大力度疯狂捕捞。

很多士兵都感觉自己成了专业的渔夫了。

就这样一边打猎,一边捕鱼,一边吃粮食,郭珺尽量延缓粮食耗尽的那一天的到来。

郭珺绞尽脑汁给士兵填饱肚子,自己一天就吃一顿饭,想尽办法节约口粮,看着不断减少的存粮,他愁的脑袋上都冒了几根白头发。

终于,他撑到了新一批口粮的抵达。

然后,好消息接踵而至。

这边的气候较为炎热,水汽充沛,非常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眼看着种下来的粮食也能收获了。

这一波粮食危机总算是撑过去了。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郭鹏一直强调的粮食仓储和粮本位的金融体系是为什么,感受到饥饿滋味的他现在了解的非常深刻。

现在,没人比他更懂粮食的重要性!

于是郭珺一方面扩大粮食的生产面积,把屯田制度复制到这边,设置屯田都尉专管屯田事业,一边把魏国来的农业专家派到低头,给这边的农业生产排除困难,解决危机。

粮食的问题基本稳住之后,郭珺就开始带着筑城专家到处寻找合适的城池地址了。

事实上合适的地址他已经选择的差不多了,他现在需要的就是询问筑城专家这个地方是不是合适,能不能筑城。

郭珺带着筑城专家走访了他选择的地方,筑城专家四处走走看看,蹲下身子摸摸地面,拿来刀劈砍一下地面,又趴下身子把耳朵贴在地上听,做了很多郭珺看不懂的动作和行为。

最后几个人爬起来一起商量了一阵子,给了郭珺一个肯定的答复。

“公子,这里可以筑城。”

郭珺心下大定。

确定这里可以筑城就好,他是真的担心这里不能筑城,搞到最后还要更换地址。

事实上这里周边耕地林立,到处都是他规划好的农庄,基本上就是确定这里可以筑城,然后以此为中心建造他的第一座城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