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 博士也是戏精(1 / 2)

大国重工 齐橙 1690 字 28天前

“我这可就是彻底地背叛师门了。”

冯啸辰喜滋滋地把王宏泰同意放人的消息告诉徐致远时,徐致远半是释然、半是惆怅地说。

半年来在滨海二化的实践,让徐致远深深地爱上这份工作。相比成天琢磨期刊编辑的口味,绞尽脑汁地把一个没啥意思的观点包装成一篇美仑美奂的学术论文,徐致远更喜欢这种能够直接与生产一线需求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并不像高校里的研究课题那样追求理论高度,有时候也许只需要用到一些很基础的知识就能够解决,但产生的价值却是难以估量的。蒋宪宇他们或许是学术功底不够,或许是离开学术圈的时间太长,有些问题一下子看不透,徐致远作为在读的博士生,在这方面反而有更强的优势。

徐致远从小的理想就是要当一名科学家,他想象中的科学家就是能够发明一台新的机器以造福社会的那种人。读中学的时候,化学老师给他们这些学生讲过一些有关中国化工产业的事情,感叹中国的化工技术落后西方数十年,许多基础化工原料都要依赖进口。徐致远大致就是在那个时候,萌生出了要学化工专业的念头,并最终得以实现。

大学四年,硕士三年,然后又考取了国内化工界大牛王宏泰的博士生,但徐致远却发现,自己离着少年时代的理想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王宏泰在学术界的名气很大,在许多个学术机构都有兼职,行政事务繁多,已经渐渐远离科研一线了。但也正因为社会兼职多,王宏泰申请课题几乎没有难度,很多时候都是各种基金直接找到他门上,请他去申请。由于申请课题的门槛低了,王宏泰也就不再需要像最早的时候那样穷经皓首地去琢磨科研方向,而是随便开个脑洞,就安排手下的博士、硕士去查文献,写立项报告,而且屡屡能够轻易过关。

徐致远上博士之后,成为王宏泰最得力的助手之一,有大量的课题立项申请和结项报告都是出自于徐致远之手。客观地说一句,做这些立项申请,也是博士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徐致远正是在检索各种文献的过程中,磨砺了自己的科研素养,对于国际学术前沿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然而,徐致远并不满足于做课题、写论文。中国学者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但对应领域的技术水平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促进。徐致远来到滨海二化现场,与蒋宪宇、鲍剑林等一线科研人员聊天,得知化工设备领域里的技术进步,大多来自于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们的研究,高校的研究与生产一线似乎总是隔着一些什么障碍,有些坐而论道的感觉。

于是,徐致远萌生了要到实践部门去工作的念头,而不是如王宏泰过去给他设计的一样:做博士后,然后留校任教,用八到十年的时间拿到教授职称,跻身国内一流学者的行列。

“我们也需要一流学者。”冯啸辰曾经这样对徐致远说,“我们目前的确还很落后,但未来是要进入世界第一梯队的,届时就需要有世界一流的理论来引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走学习、模仿的道路。”

“这些事情留待我的师弟师妹们去做吧。”徐致远说,“蒋处长他们现在就迫切需要高水平的工程师,我虽然不敢自称是高水平,但至少能够发挥一些作用吧。”

“这对你来说,不是太可惜了吗?”

“不可惜啊,我当初学化工,就是为了干这个的。”

“那么,你导师那边,会同意吗?”

“这……”徐致远的脸以可见的速度阴下去了,他讷讷地说:“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个。这次我导师派我到滨海二化来,说好就是临时来帮忙的。滨海二化的项目完成了,我就该回去了,导师那边还有一堆事情要我做,我的其他几个同门不太如他的意。”

“那怎么办?”冯啸辰笑嘻嘻地问。

“冯总,你能帮我去说说吗?”徐致远怯生生地请求道。

冯啸辰说:“我去说恐怕也不行吧,王教授派你到滨海二化来,就是看在我的面子上才同意的,现在我要把你长期借走,而且还涉及到未来你的博士论文选题的问题,王教授只怕不会同意的。”

“其实,还是有办法的……”徐致远的声音低得都几乎听不见了。

待到听完徐致远的主意,冯啸辰在心里笑了。学校里说到博士的时候,往往都要加上一个“傻”字作为前缀,这位徐博士在工地上也是以憨厚著称的,可谁知道心里居然如此精明。话又说回来,人家毕竟是博士,智商钢钢的,平时显得傻,那叫大智若愚,如果你真的觉得博士不如你聪明,你就输了。

徐致远的主意,就是让冯啸辰以攻代守,先是威胁王宏泰,说要通过组织渠道调他去实践部门,然后再答应只要王宏泰肯让徐致远去北化机,就不走组织渠道了。徐致远在王宏泰手下做了两年博士,太了解自己导师的为人了。死道友不死贫道这句古训,现在几乎就是王宏泰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