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节(1 / 2)

回到明初搞慈善 蜀七 2114 字 2个月前

都是虚名闻名之人,那南菩萨却怎么比他活的潇洒?

南菩萨杀了蒋家一百余口,却没人说他残忍狠毒,这叫郑清风百思不得其解。

郑清风说:“有趣,这般趣人,难得一见。”

郑妻看着丈夫,她的丈夫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却可惜心灰意冷多年,只希望那南菩萨真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人,能看出丈夫皮囊之下那颗建功立业之心。

第86章 086

平江就是现代的苏州, 平江富裕,与它的气候脱不开关系, 林渊当年学地理的时候就学过, 苏州四季分明, 雨水充沛, 种植水稻, 小麦油菜, 出产棉花,蚕桑, 林果, 苏州还有许多著名的特产——澄阳湖大闸蟹等等, 是标注的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宋代范大成曾留书言:“春暖花香,岁稔时康, 真乃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唐代诗人也说:“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

林渊看到平江的粮仓时, 才知道这些赞美并没有夸大其词。

平江的粮仓之丰, 罕见至极,别的城州,粮草放的都是陈粮, 官员们要捞油水,新粮是不会放进粮仓的,粮仓的粮食大多是几年前的陈粮,林渊还曾见过一处, 粮仓里全是霉粮,在那放了十多年,别说吃了,搓一把都能变成稍粗些的沙子。

平江曾经的大官们就不贪吗?

自然也贪。

但不管他们怎么贪,平江的粮仓永远是满的,里面的粮食虽说也有陈粮,但新粮也不少。

大概是因为气候好,平江种出的水稻脱壳后大米颗粒饱满,蒸煮之后清香扑鼻。

小麦磨粉以后,做出的面点也更有嚼劲。

林渊现在手里就捧着一碗饭,白米饭配着一条水煮鱼,吃得心满意足。

他穿越过来这么久,在吃上一直不怎么讲究,每天事情太多,就跟读高三一样,忙得脚不沾地,就连吃饭,都是随便糊弄两口,饿不死就去继续忙,但高三只有一年,他却经过了几年的高压生活,人心里有事,吃什么都不香,龙肝凤髓都吃不出滋味。

陈柏松正好回来交兵,两人坐在桌边吃饭,林渊喝下一口鸡汤,饱足的靠在椅子上,他难得吃的这么饱,肚子都有点凸出来了,却看陈柏松面色不改的吃下八碗白米饭,竟然还准备再填。

就是林渊这个经历过长身体阶段的男人都觉得这饭量实在是太大了。

毕竟碗可不小。

他奇道:“你吃这么多,都吃哪儿去了?”

也没见陈柏松发胖啊,肌肉倒是越发结实了。

陈柏松放下碗筷,他刚刚把最后一筷子鱼也吃了。

陈柏松不会吐刺,不知道怎么学会了一个吃鱼的新方法,把鱼和米饭一起嚼,有刺就一起咽下去,再来一口米饭,也不嚼,直接硬吞,鱼刺就不会卡住喉咙。

林渊看得胆战心惊,害怕陈柏松下一秒就会被噎死。

陈柏松坐姿比林渊更好,他比林渊体格结实,背打直了,整个人看起来很有气势,毕竟是从千军万马中历练出来的将军,不再是以前那个放牛赶车的奶哥了。

人都是会变的。

林渊忘记了自己在哪儿听过的话,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有道理。

“这世上没什么事一成不变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陈柏松说:“总觉得吃不饱。”

林渊:“行军的时候吃的怎么样?”

陈柏松想了想:“干粮是够的。”

陈柏松说的干粮,其实就是杂面饼,因为怕坏,所以做的非常耐放,硬得要命,林渊尝试过一回,只能小口小口的咬,大口根本咬不动,如果能烧点热水,把干饼放进去煮一会儿倒还好一些,只是没什么滋味,只能填饱肚子而已。

士兵们行军,打了胜仗可以吃肉,肉就是腊肉和香肠,这两样不容易坏,加上林渊自己手里有盐,所以倒不用为盐的原因头疼,鲜肉不行,放不了两天就要开始发臭,行军又不可能带着冰。

“我叫人想想法子。”林渊站起来,陈柏松也跟在林渊身后。

两人在廊间消食,平江的花草都长得比高邮好些,院子里的花朵朵精神奕奕,不需要太费心思去打理,它们自己就能生得很好,等到要枯萎的时候才会露出疲态来,林渊心里有事,陈柏松也不是个话多的,就这么安静的走着。

“平江留五万兵就够了。”林渊对陈柏松说,“剩下的你带出去,还是做老行当。”

陈柏松也不问——他这点最得林渊心意,林渊下达了命令,陈柏松就会去执行,他不会问什么原因,也不会去做自己的解读。

林渊建立的是一个新的政权,每一个政权都应该像机器一样运转,才不会有地方卡住。

议政的议政,管民生的管民生,当兵的当兵,打仗的打仗,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连,严丝合缝,才能拥有更强执行能力。

如果下面的下达了命令,下面的人有自己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执行起来就会大打折扣。

其实现代和古代,有一点是相近的,那就是集权。

现代看似权力分放,但不管哪个国家,做决策的还是一小撮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决策,都能左右政令了,那国家也就乱了。

自己跑来给林渊献州献城的人不就是吗?

他们推翻了上面的统治,按照自己的承诺,把权力分发给追随自己的人。

结果呢?

他们根本过不下去,一千张嘴有一千种说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说话的角度。

人都有私心,只不过有些人即便有私心,也会注重大义。